close
  • 畫其所見: 畫出所看到的,主要畫出主體客觀的描寫,通常以寫實的方式呈現

millet-03m.jpg 

 

  • 拾穗
    ﹝The Gleaners﹞
  • 1857 年
  • 油彩‧畫布,54 x 66 公分
  • 奧塞美術館,巴黎,法國 

  • 1859 年的《晚鐘》及1857 年的《拾穗》之中,至今仍存在著與製做當時同樣感人的質素。
  • 米勒生長於諾曼第的農場,本圖是他在 35 歲左右以前尚找不到藝術方向的苦鬥時代之代表作。
  • 他在《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寫實主義的手法,這特別可以見諸收割之後一望無垠的稻田中站立的三個人。
  • 其簡潔紮實的素描功力,及風景處理上對於不必要部份的省略之點特別引人注目。
  • 馬車、馬、房子、樹木、雜草等的背景及其間所見的小人影乃是此一廣大的勞動場面所不可或缺的成份。
  • 在米勒的作品中常以人物為中心,這一點異乎經常聽懂﹝森林語言﹞的其他巴比仲派畫家。
  • 其後梵谷還臨摹過米勒的作品。

  • 米勒﹝Millet﹞﹝1814-1875﹞
  • 米勒出身於法國諾曼第的一處貧苦農家,自小酷愛繪畫,由於經濟上困難,廿十歲始得習畫。
  • 廿三歲那一年,獲獎學金負笈巴黎,經常涉足羅浮宮,這是他在物質困頓之餘,極大的精神慰藉。
  • 1840年以「肖像畫」入選沙龍,如願的躋身畫壇,當然在物質上並沒有給他多少的助益。
  • 1849年,由於巴黎政局不穩,街頭暴動頻仍,於是偕同妻兒遷居巴黎近郊,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
  • 這也是他最窮困潦倒的時期,雖然三餐不繼,經常借貸度日,不過對田園的熱愛,及藝術的堅持,
  • 更確立了他創作上的平淡實樸的風格,完全摒棄了早期為了糊口而迎合他人的態度。
  • 1875年,米勒的繪畫生涯達到顛峰之際,卻突然咯血病逝,終以最光彩的英姿,結束了窮困潦倒的一生


  • 畫其所知:
  • 畫出自己所知道的,大部份加入文化及史實的限定因素在內、秩序感強烈,表現整體較沒
  • 有原創性。(例: 聖經故事、埃及繪畫..)

botticelli-1482x.jpg 


  • ﹝Allegory of Spring
  • 1482
  • 蛋彩畫板,203 x 314 公分
  •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 這幅畫面的情節是發生在一個優美雅靜的樹林裏,美麗端莊的維納斯位居中央,
  • 她以閒散幽雅的表情等待著春之降臨。
  • 不過,與《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相比較,這幅畫的維納斯顯得缺少歡樂情緒。
  • 相反的,在她右邊的三位「優美」女神﹝阿格萊亞、賽萊亞、攸夫羅西尼﹞,
  • 右邊的一個象徵「華美」,中間一個象徵「貞淑」,左邊一個象徵「歡悅」;
  • 她們沐浴在陽光裏,相互攜手翩翩起舞,給人間帶來生命的歡樂。
  • 在維納斯的左邊,季節女神弗羅娜﹝Flora﹞正以優美飄逸的健步向觀者迎面而來,
  • 她全身披戴著飾花的盛裝,身後跟著春神莎菲爾和風神。
  • 象徵「春回大地,萬木爭榮」的自然季節即將來臨。
  • 風神看來沒有貴族氣息,形象比較生動,在一定程度上倒很像是中間美神維納斯的僕役,
  • 而畫面上唯一佔有顯著地位的男子形象,則是最左邊那個好象在採摘樹上果子的Mercury
  • 實際上這位眾神的使者是在用他的神杖驅散冬天的陰霾。他是眾神的信徒,在這裡是報春的象徵。
  • 此外,在維納斯的頭上,還飛翔著被蒙住雙眼的小愛神邱比特﹝Cupid﹞,
  • 他正朝著左邊的人準備把金箭射去。誰要是中了他的金箭,便產生如癡似狂的愛情。
  • 這一切,都是波提切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寫照,
  • 他把詩人的讚美以豐富的形象手段象徵性地鋪陳在這一幅畫上


  • 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1445 ~ 1510﹞
  • 提且利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家。他所作的宗教畫及以神話、歷史為題材的寓意畫,
  • 富有詩意和世俗氣習。他運用十五世紀新的繪畫方法,發展了中世紀的裝飾風格,創造出富於線條節奏,
  • 精緻明淨的獨特畫風。作品有《春》﹝Allegory of Spring﹞、《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 《誹謗》及但丁的《神曲」插圖等。
  • 波提且利受當時富有的梅迪奇家族之一的成員羅倫卓梅迪奇之託,
  • 為他的鄉村別墅繪製了《維納斯的誕生》這幅名畫。
  • 畫中,維納斯站在一只貝殼上,從海中升起,飄飛在一陣灑落的玫瑰花中的風神,將貝殼吹拂到岸上。
  • 四季女神展開了一件紫色斗篷,迎接正要上岸的維納斯。


  • 畫其所感: 畫出自己所感受到的

不僅僅是描繪外界的世界,也著重在主觀的表現的個性,

除了求取強烈的自我表現外也加入入精神與情感

vangogh-1889-2m.jpg 

  • 星夜The Starry Night
  • 1889
  • 油彩畫布,72 x 92 公分
  •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 在這幅題名為《星夜》的畫中,畫面上的線條差不多一樣的粗細,
  • 一排排地列在山上,像從左邊向右迸進行,帶來動勢的感覺。
  • 這些線條,除了房屋及高聳入雲的教堂外,都是這樣的,並且向後曲捲著,越捲越高。
  • 畫面左邊的是插入天空的絲柏,伸向天際,象徵著梵谷患了精神病的孤獨的靈魂。
  • 在畫面下方,聖雷米的街景,沈睡在深夜裡。畫面上方則是藍色的夜空,
  • 佔了畫面三分之二的位置,看來有如太陽一般發出強烈光線的月亮,
  • 與閃爍的十一顆星星,浮現在夜空中,雲彩像漩渦。
  • 梵谷的星空,不只是自然現象的形象化,而是他的幻想與意志的顯現。
  • 梵谷所畫的月亮及星群都具有眩人的光彩閃耀在天空。
  • 他用極鮮艷的線條,使月亮及每一個星星旋轉著,連接著,表示它們正在橫過銀河。
  • 梵谷的線條充滿了強烈的力量,一筆線條緊接著一筆線條,
  • 猶如雕刻家的作品一樣強烈及清晰。


  • 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 ~ 1890﹞
  • 梵谷是荷蘭牧師之子,曾住過布魯塞爾、艾登、海牙、德倫特、魯恩和安特衛普等地。
  • 梵谷在荷蘭時期所表現的繪畫特色是:用色陰暗,造型滯重,描繪主題主要為農民及其農務。
  • 其弟西奧﹝Theo﹞勸他用當時一般印象派畫家所用的明快的色調,他不予理會;
    但在安特衛普的短期停留期間,他開始對日本的浮士繪和魯本斯﹝Rubens﹞的作品發生興趣。
  • 1886 年,梵谷回到巴黎和西奧一起工作,由於西奧當時主持的畫廊全力支持新派畫,
  • 因此接觸到許多印象派畫家作品。因此這時期,他繪畫的題材和用色有了全然的變化;
  • 他採用印象派畫家的技法,曾一度傾向秀拉﹝Seurat﹞的點描法,
  • 題材則轉向花卉、巴黎景物、人像畫及自畫像,這種轉變使他嘗試到新的觀念。
  • 1888 年,梵谷前往阿耳﹝Arles﹞,他畫了很多色彩明亮、生動、充滿情感及對光的表現的風景畫和人像。
  • 不久高更也前去同住,使他的作品明顯受到綜合主義﹝Synthetism﹞的影響,其特色是造型簡化,
  • 少用混色。1888 12 月,梵谷精神變得錯亂,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不斷遭受間歇性精神病的折磨。
  • 在聖雷米﹝St Remy﹞和奧文斯﹝Auvers﹞,梵谷完成的作品中使用鮮活的色彩、陰鬱而如火焰般的筆法,
  • 充分顯露出他深受折磨的精神狀態。1890 7 月,梵谷於奧文斯持槍自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